案例:
中间商B是一家注册在香港的公司,在内地多家工厂采购货物以后,销售给美国大型服装零售商C,杭州服装纺织生产型企业A便是B的其中一家供货商,三方的交易关系已保持了3年。
2016年1月,B提出延长支付期限到120天,A认为美国C公司规模较大,回款不会有问题,便答应了该条件。2016年2月,A向B出运近10万美元的货物,但到了应付款日后,却迟迟未收到B的付款,此后也无法与B取得联系。
A公司随即向浙江信保报案。通过海外追偿渠道调查,发现美国零售商C虽然存在拖欠情况,但已经付清货款。中间商B虽然承认了债务,但表示经营出现问题,现金流非常紧张,无力偿付债务。
以上是一起典型的中间商拖欠货款的案件,出口企业A把最终买方与中间商捆绑起来,认为最终买方实力强大,过于轻信中间商,导致损失发生。
2016年以来,由于中间商问题导致的报损案件不断增多,其中不乏报损案件金额达上百万美元的案件,中间商违约、欺诈风险上升,出口企业损失增加。
诸如此类中间商案件,如何把握与中间商贸易的风险要点呢?建议出口企业必须认清中间商身份、设计好“贸易合同、单据、资金流”,做好风险防范措施。